砂劳越华文文艺简介
—班杜仁—
㈠砂华文艺及其特性
㈡砂华文艺的起源
㈢战前的砂华文艺(1939—1940)
㈣日治时期(1941—1945)
㈤砂华文艺的萌芽期(1946—1955)
㈥砂华文艺的兴盛期(1956—1962)
㈦砂华文艺的低潮期(1963—1969)
㈧七十年代的砂华文艺(1970—1979)
㈨八十年代的砂华文艺(1980—1983)
砂劳越华文文艺简介
——班杜仁——
(一)砂华文艺及其特性
好多年来,砂劳越的写作人,用华文撰写文艺作品,反映本地的社会面貌,描写本地的人民生活和风土人情,这一类的文艺作品,我们称为砂华文艺。
在某个角度上说,砂华文艺是星马华文文艺的一部份,可是由於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砂华文艺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多元民族的社会背
景。
由於砂劳越的出版事业发展较慢,过去有好多作者投稿到外地报刊和杂志,有些更在外地(包括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半岛)出版他们的作品,这些作品,
由於是砂劳越人写的,反映砂劳越的社会现实,我们仍把它归入砂华文艺的范畴。
(二)砂华文艺的起源
砂华文艺始於何时,目前尚未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我们相信,在砂劳越出版事业尚未发达之前,来自中国的一些知识份子已经把文艺带进砂劳越。他们的作品,可能
大部份应该归入“侨民文学”的范畴,但他们必也兼写本地人事与景物,这类作品,也可视为砂华文艺作品的一部份。直到今天,还有一
批老一辈的知识份子,仍在从事著他们的文言文写作。
文艺和报纸分不开,报纸为文艺作品提供了发表的园地,报纸也给我们保存了大量的文艺资料。
砂劳越第一家华文报“新闻启明星期报”创刊於一九一三年九月,停刊於同年十月,仅出版三期,但它的内容亦包括“诗歌
”一项。
(三)战前的砂华文艺(1939—1940)
“诗巫新闻日刊”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战前最重视文艺副刊的报纸。这份报纸创刊於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初时用手抄油印,为八开型,主
要文艺副刊是雅痴所编的“奔流”、絮絮所编的“励志”、小莺所编的“敦声”和
诗巫中华中学学生会负责编辑的“火花”。其中“励志”为“光南中学学生会“的
副刊,“敦声”则为敦化中学学生会的副刊。这些副刊,都刊登了不少的声援中国抗日的白话诗歌。(详见田农的“抗战诗
抄”——砂华文艺片谈)
(四)日治时期(1941—1945)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一日,日本侵略砂劳越,由於高压及出版条件的困难,我们无法在公开上看到砂华文艺作品,有的也只是作者个别在私底下写
作。例如蔡洪钟在一九四二年十月五日在拉让江畔所写的“南洋的梦”。
(五)砂华文艺的萌芽期(1946—1955)
由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五年,是砂华文艺的萌芽期,战后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好些报纸在这期间创刊,这时期的作品,“侨民”气息仍
重,青年知识份子之间甚至曾掀起一阵“北归”潮。虽然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青年与学生的作品发表在报纸副刊上。
古晋中华学校校刊,除了报导学校动态之外,也是当时发表作品的其中一个园地,其中由古晋中华学校校友会学术股编的“中友月刊”,
刊了不少文艺作品。
(展出“中友月刊”)
在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间,中华日报从香港请来一位编辑许建吾,辟了一个文艺副刊“青年园地”,投稿的作者比较勤的有欧阳柳
(杨裕康)、沈强(沈焕瑜)、古国权等。
这时期,吴岸、巍萌、子迅等人也在写稿,他们的作品发表在新加坡报章的文艺副刊上。
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五日创刊的“大同日报”,辟有“海火”副刊,篇幅小,内容也尚简单。
在这期间,所出版的书籍有:
一、程诚著“文学友店”;
二、刘子政等著“三馀集”;
三、刘子政著“诗巫劫后追记”;
四、蔡洪锺著“海潮集”。
(六)砂华文艺的兴盛期(1956—1962)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二年底,这段时间,是砂华文艺兴盛时期,由於当时的社会运动及反殖运动达到空前的高潮,故文艺作品也相当兴盛。
在这段时间创刊的报纸,如新闻报(一九五六年八月一日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二日)、民众报(一九六○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砂民日报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一日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二日)、砂劳越时报(一九五八年四月至一九六二年五月一日)、越华报(一九六○年九月至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都辟有好多个文艺副刊,且有相当水准,对砂华文艺起着重大的影响。
新闻报辟有“椰风”、“学生界”、“音乐与戏剧”、“学园
”、”洪流”和“拉让文艺”,尤其是“拉让文艺”,被誉为最具有
代表性的文艺副刊,发表大量本地作者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主编“拉让文艺”的是吴岸,他本身也发表了不少作品。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间,“拉让文艺”发表了数篇总结性的文章,例如“论几年来砂华文艺在小说方面的收获”
(杜木)、“砂华文艺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砂华文艺在杂文方面的收获与检讨”(陈玉华)、
“鼓足干劲、向前迈进——也谈杂文的现在和将来”(林霞辉)。(印象中还有一篇总结砂华文艺散文的收获
的文章,一时却找不到资料。)
在诗巫出版的民众报,所走的路线与新闻报相似,其文艺副刊“赤道文艺”和新闻报的“拉让文艺”相似,并
且互通声气,在第三省拉让江流域一带大搞文艺活动,且有良好的表现,其他副刊如“新旗手”等,也是走现实主义路线的文艺副刊。
在美里出版的砂民日报,性质和古晋的新闻报、诗巫的民众报近似,主要文艺副刊有“赤道风”、“乡土”等
集合了北砂区的作者,把文艺推向高潮,内容也相当充实。
在同一时期,砂劳越还有一些较重要的报纸和文艺副刊,它们的表现虽然比不上“拉让文艺”、“赤道文艺”
和“赤道风”,但也同属健康、进步的文艺副刊。它们包括砂劳越时报(创刊於一九五八年四月)的“新潮
”、“文艺行列”,越华商报(创刊於一九六○年九月)的“曙光”。
总得来说,这一段时间,在反殖运动的冲击下,是砂华文艺的兴盛期,大量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出现在文艺副刊上。当时主要的作者有吴岸、巍萌、肖南、白金、石
凤、周辛、亦云、凡民、张霖等。假如不是一九六二年的汶莱事变带来砂劳越政局的巨大变化,相信会有更多好的作品结集出版。虽然如此,这时期也有几本书出
版,包括吴岸的“盾上的诗篇”,巍萌的“鲁素英”和“女记者“,韩拍岸的
“生命的痕迹”,翻译作品方面,则有婆罗洲文化出版局出版的“陆达雅克民间故事集”、“消
失了的村庄”、“娘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有两份文艺特刊在这段时期内出现。它们是: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心声”月刊和在一九六○年出版的
“文艺生活”、“心声”刊过不少成熟健康的作品,主要的作者有巍萌、吴韬(田农)及顾适远(吴岸)等,
可惜这份纯文艺特刊只出版了七期便停刊。“文艺生活”内容和路线与“心声”相似,编务由田柯、巍萌、韩
拍岸三人负责,主要作者包括林崖、田柯(田农)、吴岸、康拜因等,只可惜这本刊物只出版了五期便停刊。
随着几份较有内容、能反映时代的报纸如新闻报、民众报及砂民日报在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二日被当时的殖民地政府所封闭,砂华文艺的繁盛期便告过去,接着下来
的,便是低潮时期。
(七)砂华文艺的低潮期(1963—1969)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八日,汶莱事件发生,震撼了整个北婆三邦,接着,印尼开始了对抗行动,砂劳越的政治局势起了巨大的变化。
由於客观环境的限制,这段时间的文艺活动处於低潮,文艺副刊不多,且多属自然主义的作品,时代气息不浓,结集出版成册的也很少。
在这段期间,较主要的文艺副刊有前锋日报的“青年园地”和“美声文娱”,皆由美声文娱社的几个主要负责
人所编写,主要作者有鲁钝、少杭、东门草四郎、杜绝、李木香、蓝莹、谢圣洁、谢永就等。当时的“青年园地”发表许多新诗(主要是
现代诗),编者为“澎湃”,据说是上述几个人共用的笔名,这个副刊也就是后来的“星座”副刊的前身。
中华日报上也有几个副刊,如“椰风”、“文艺阵地”,可说是当时较有水准的文艺副刊。“文
艺阵地”的编者是沈强,主要作者包括林涯(巍萌)、沈强、奥斯卡、白磷、林敏、卓亚等。
大众日报上的“蕉风椰雨”,辟有“诗苑”,发表新诗。这个副刊也培养了好几个作者,如少杭、鲁钝等都曾
在这个副刊上投稿一个时期。
在这段时期,结集出版成册的作品,主要有谢水旺的“萍踪散记”、巍萌的“晨光照耀着山村”和婆罗洲文化
出版局所出版的“婆罗洲之子”、“冯老师”、“明天”。
(八)七十年代的砂华文艺(1970—1979)
一、总的说来,砂劳越七十年代的政治局势,初期是尖锐对抗,接着走向妥协,中期则处於胶着状态,后期又出现分化与对抗现象。
砂劳越的华文文艺在七十年代中的变化,也和政治局势相似,曾由高潮走向沉闷,再由沉闷转为开始有所动静。当然,这和华文文化源流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分不开。
二、在砂劳越,由於文化事业较为落后,文艺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阻碍,加上出版条例的限制,在好些地方都比不上星马。但在另一方面,由於砂劳越华文报众多,
文艺活动在很大份量上是表现在各报的文艺副刊上。由华文报文艺副刊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七十年代砂劳越华文文艺由高潮走向沉闷,再由沉闷转向开始活跃的迹
象。
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两年,报章上的文艺副刊可以说有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有好些文艺副刊,都具有相当的水准,对当时的社会动态,有真实的反映,影响也相当
大。当时各报的文艺副刊如下:
(A)国际时报:教与学(包括文艺和学生园地)、青年园地、绿洲、热风、黎明、召唤、激流、笔汇。
(B)诗华日报:文艺、烈火、校园、课馀、盈光、蓝天、少年笔耕。
(C)前锋日报:文艺、青年园地、星座、校园、颜色文组、学生园地。(此报於一九七四年停刊)
(D)中华日报:文艺阵地、椰风、学生园地。
(E)砂劳越商报:路、新苗、原野、朝晖。
(F)马来西亚日报:青园、晨风文组。
(G)美里日报:时代青年、原上草、新声、火炬、学生俱乐部、青年文艺。
(H)卫 报:前卫。
从上述各报文艺副刊看来,可以说是“名目繁多”,但在实质和水准上,可以说是参差不齐,有良有莠。其中较有水准的副刊有:热风、
黎明、召唤、激流、青年园地、文艺(诗华)、文艺(前锋)、星座、文艺阵地、椰风、晨风、路、朝晖、青园、时代青年、原上草、前卫。在各报之中,以国际时
报的文艺副刊最为特出。各报副刊,若以路线分,大致上有三类:一、现实主义,二、自然主义及三、现代派。前者可以热风为代表,后者可以星座为代表,而上述
副刊中,自然主义占多数。
就数量上说,七十年代初期的文艺副刊,具有思想性的较少,而不够水准的副刊占了大部份,在上述副刊中,思想性较强的几个如热风、黎明、路等,都在一九七○
年中停刊,而激流与召唤,亦在一九七二年初停刊。
一些较有水准的文艺副刊相继停刊之后,剩下的文艺副刊,多属自然主义,水准亦较差。有一位作者无忌,曾以下列句子形容那些副刊:
“反观本地文坛,多数是一些抒情的诗文,谈些个人的得失。有些文艺副刊,读了之后,令人觉得此地的青年都是恋爱专家,闲来必然去游山玩水。
”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报刊文艺副刊处於低潮状态,一方面是受到政局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柯式印刷机已被本地报章所采用,文章用剪报转载,好些报社老
板都不大愿意花人工去刊登那些需要排字的本地文艺稿。虽然如此,亦有几个自然主义的文艺副刊出现,并维持到七十年代后期,这些副刊是:
(A)国际时报:
⒈新激流,一九七四年八月创刊至今,仍继续出版。
⒉一中园地,由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生(独中)华文学生所编,一九七五年创刊,仍在出版。
⒊三中教与学,由古晋中华第三中学(独中)师生所编,亦在一九七五年出版,仍继续出版。
⒋星期文艺,在一九七六年十月创刊,被誉为砂华文艺副刊的一头黑马,目前仍在出版。
(B)诗华日报:⒈读者文艺,仍继续出版,未排期出,篇幅时大时小。
(C)马来西亚日报:青年文艺和学生园地,仍在出版。
(D)中华日报:
⒈文艺阵地,创刊於六十年代末期,却在一九七九年内停刊,曾具有相当水准,却未能延续下去。
⒉椰风:历史比文艺阵地更长久,却在一九七九年就停刊,亦是一个较有水准的文艺副刊。
(E)美里日报:竹原,是北砂区投稿者的主要园地,仍在出版。
(F)大众报:
⒈拉让文艺,创刊於一九七二年,仍在出版。
⒉校园,与拉让文艺同时创刊,仍在出版。
七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各报的文艺副刊虽然还维持一定的数量,但已比不上初期那些蓬勃和有生气,而且在渐渐减少中,反而是一些由学校师生所编写的副刊,占据
着相当的篇幅,而中期的文艺副刊,一般上思想性不强,也未能充分反映现实社会的面貌。
七十年代末期,文艺副刊大致上已经定型了,能维持下来,都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也较少有新的文艺副刊出现,这一方面固然是由於新报纸少,另一方面也因为文艺
处於低潮状态。
在七十年代末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在报上仍可以看到的,具有三年以上历史的文艺副刊和学生园地如下:
(A)国际时报:新激流、星期文艺、一中园地、三中教与学。
(B)诗华日报:读者文艺。
(C)马来西亚日报:青年文艺、学生园地。
(D)砂劳越晚报:艺苑、校园。
(E)美里日报:竹原。
(F)大众报:拉让文艺、校园。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有些华文报甚至没有文艺副刊。而上述十二个副刊之中,学生作品占了五个。换句话说,属於青年的文艺副刊,不过七个而已,而这七个之中,
有排期数的只有新激流、星期文艺、竹原和拉让文艺。砂劳越目前大大小小报纸十馀家,这和副刊的数目相比,是不成比例的。
七十年代末期(一九七九年)在报上仍可看到的文艺和学生副刊,仍有其他几个,不过都是历史不长的,影响也没有前面所述那样大,它们是:
(A)美里诗华日报:
⒈油城文艺:⒉纯文艺;⒊汶中园地。
(B)美里日报:
⒈培中季风;⒉奕中园地;⒊汶中学生习作。
(C)世界早报:
⒈学园;⒉写作人;⒊田。
(D)人民论坛报:
⒈启蒙文娱;⒉课余。
三、在七十年代初期,由於文艺活动处於较蓬勃状态,有好几本文艺书籍出版,在七十年代中期,文艺处于低潮,民间少有书籍出版,可是官方的婆罗洲文化出版
局,却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出版了好些文艺书籍,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又有几位作者出版了他们的作品,据说另外几位作者已在编篡作品,或以个人选集、或以合
集方式,准备出版。由於一九七九年很快就要过去了,这些书籍,也许要到明年才能看到了。
以下是十年来笔者所知的、在砂劳越出版的文艺书籍。
| 书名 |
作者 |
出版者 |
| (1)珠儿 |
俞雪凝、锺济祥 |
婆文化局 |
| (2)断肠曲 |
|
婆文化局 |
| (3)我的姐姐 |
文文、张如平等 |
婆文化局 |
| (4)母亲 |
俞雪凝、苑菁 |
婆文化局 |
| (5)海豚杂志故事集 |
|
婆文化局 |
| (6)海豚杂志诗集 |
立川等 |
婆文化局 |
| (7)海豚杂志青年文选 |
|
婆文化局 |
| (8)征文优胜文集 |
彭湘云、明明等 |
婆文化局 |
| (9)象牙船 |
李荷轩、黎文等 |
婆文化局 |
| (10)青春儿女 |
煜煜 |
婆文化局 |
| (11)一朵云的故事 |
白雪、吴密等 |
婆文化局 |
| (12)太平桥 |
叶雨亭、林枫等 |
婆文化局 |
| (13)种椒人家 |
钟羔音 |
婆文化局 |
| (14)后庭玫瑰 |
李荷轩、孤帆等 |
婆文化局 |
| (15)风潮 |
韦洲、云絮 |
婆文化局 |
| (16)小小蚂蚁故事集 |
梦羔子 |
婆文化局 |
| (17)三朋友 |
黄琳芬 |
婆文化局 |
| (18)五个爱 |
突击 |
婆文化局 |
| (19)春晖 |
煜煜 |
婆文化局 |
| (20)神山情歌 |
黄任芳 |
婆文化局 |
| (21)隐情 |
沙仑、林紫芳等 |
婆文化局 |
| (22)公公斧头不怕石 |
杨华 |
婆文化局 |
| (23)小黑狗流浪记 |
梦羔子 |
婆文化局 |
| (24)生活、爱与大妈 |
志群、苑菁、凯 |
婆文化局 |
| (25)京那巴丹岸河之恋 |
孤帆、云海风 |
婆文化局 |
| (26)绿色山岗 |
白雪 |
婆文化局 |
| (27)顾影集 |
东门草四郎兄妹 |
东门草四郎 |
| (28)笑的早晨 |
克风 |
文艺风出版社 |
| (29)悲喜集 |
谢永就 |
砂星座诗社 |
| (30)砂劳越现代诗选 |
李木香编 |
砂星座诗社 |
| (31)趾外 |
方秉达 |
砂写作人协会 |
| (32)遇 |
徐毅 |
砂写作人协会 |
| (33)澳洲东南亚纪行翻译作品 |
三厄斯 |
诗华日报 |
| (34)神山之龙 |
韦伦著,梦野译 |
婆文化局 |
| (35)鼠鹿与鳄鱼 |
野心译 |
婆文化局 |
| (36)伊班动物故事集 |
寒石译 |
婆文化局 |
| (37)为什么海龟居住在海里 |
寒石译 |
婆文化局 |
除了上述书籍之外,砂劳越作者在七十年代也曾在星马甚至港台出版了他们的集子,以下是这些作品的书名、作者以及出版社:
| (1)红毛丹成熟的时候 |
巍萌 |
新马出版公司 |
| (2)狂风暴雨 |
巍萌 |
风行出版公司 |
| (3)闻人 |
巍萌 |
国际文化企业 |
| (4)赤道放歌 |
田思 |
洪炉文化企业 |
| (5)沙漠之歌 |
鲁钝 |
高虹出版社 |
| (6)拉子妇 |
李永平 |
华福出版公司 |
| (7)美国杂碎 |
韩拍岸 |
天地图书公司 |
| (8)回忆泪 |
凡凡 |
松伯出版社 |
在上述文艺书籍之中,婆罗洲文化出版局所出版的书籍,绝大多数是该局常年文艺创作比赛的优胜作品。该局由一九五八年开始,每年八月间举办常年征文比赛,一
共举办了十九届。到了一九七七年,该局并入国家语文局,成为国家语文局砂劳越分局,常年征文比赛改为儿童故事创作比赛,可惜此次比赛未曾评判,该局在一九
七八年初将所有参加比赛的稿件退回给作者。从此以后,该局便不再举办华文征文比赛了。除了第十九届比赛之外,历年比赛的优胜作品,都已出版成书。惟其中有
几本书,据说已经印好,却没有正式发行,有关书本还存放在该局的仓库里。
凡凡著的小说“回忆泪”,是大马福联会一九七八年度文学出版基金小说组的得奖作品,这篇小说曾在国际时报的文艺副刊
“新激流”上连载过,分四十四期刊出。
四、征文比赛是一种刺激文学创作的方法,也是砂劳越华文文艺界的活动之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婆罗洲文化出版局常年征文比赛之外,本地一些报纸如诗华日报、
马来西亚日报、美里日报、大众报等每年都举办征文比赛,优胜作品发表在新年特刊上,其他非常年性的征文比赛,也时有出现。此外,新加坡大学华文学会的几次
征文比赛、半岛的全国青年文艺创作比赛、大马福联会文学出版基金,大马华人文化协会文学奖等,砂劳越作者都有参加比赛,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
五、有人形容砂劳越是文化沙漠,砂劳越少有文艺刊物的出版是其中一个原因。说实在的,砂劳越的文艺刊物是少了些,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三十年来,砂劳越只
出现过三本文艺杂志;这就是五十年代的“心声”、六十年代的“文艺生活”和七十年代的“文
艺风”。这三个文艺刊物,寿命都不很长。
“文艺风”是一份月刊,由克风主编,诗巫文艺风杂志社所出版,於一九七二年二月创刊。这是一本卅二开型的刊物,第一期共五十八
页,每本零售六角。这本刊物,寿命并不长,而它一共出版七期而停刊。
至於稍有文艺气息的学生刊物,在七十年代则出现过两份,而且有相当的影响力。
⒈“学生之光”这是由婆罗洲文化出版局所出版的学生杂志属於月刊。它创刊於六十年代初期,刊行了十多年,却未能渡过七十年代。
“学生之光”创刊於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原名“海豚”,起初只印五千本(每本廿页),到一九六四年销路不
超过一千五百本,一九六七年以后,编辑易人,销路转佳,到了七十年代,已成为砂汶沙地区销路最大的学生杂志。一九七四年,“海豚
”易名为“学生之光”出版至一九七七年婆罗洲文化出版局并入国家语文局后停刊。停刊之时,销量超过万本,而在最高峰
时期,每期销量高达一万五千本(当时每本已增至廿八页)。
“学生之光”停刊后,本地出版的学生刊物出现真空状态。到了一九七八年五月十一日,由国际时报出版的“学生月刊
”面世了。“学生月刊”起初每期只廿页,七九年起增至廿四页,已出版二十期,属十六开型刊物。
六、文艺团体一向来对文艺活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砂州也不例外。在七十年代初期,好些报纸上的文艺创刊,都和文艺团体有关系。有些文艺副刊,更以某某文
组作称号。原来一些志趣相投的作者,便集合在一起,然后和报馆主持人联络,免费为报馆编副刊。由於这类组合,没有向有关方面注册,人数也不很多,因此,也
只是维持一个短时期。
在这十年来,参与文艺活动的其他正式注册团体及一些文艺活动如下:
⒈ 启蒙图书室。这是一个具有三十年历史的文娱团体,设有文艺研究组,并曾主办过征文比赛,成绩过得去。最近该室在人民论坛报上编有一个副刊。
⒉
美声文娱社。这个团体本以文娱为主,但其成员也涉及六十年代后期及七十年代初期文艺活动,亦曾在前锋日报上编过副刊。其成员不少是文坛上活跃的作者,例如
鲁钝、东门草四郎、少杭、杜绝、沈树德等。这个团体在一九七三年以后因负责人遭遇事故而停止活动,后来宣告解散。
⒊
晨风文娱社,此团体也充份涉及文艺活动,该社在六十年代后期及七十年代初期在中华日报上编有“晨风”文艺副刊,曾举办过征文比
赛,取得一定的成绩。该社约在七十年代中期停止活动。
⒋
砂劳越星座诗社,该社成立於一九七二年,可以说是美声文娱社的分支。美声文娱社内现代派与写实派不能共存,一批现代派作者即另起炉灶,因此组织了砂劳越星
座诗社,前锋日报上的现代派文艺副刊“星座”,即为该社所编,该社主干为刘贵德(方秉达)、李木香、谢永就、杜绝、夜埃等人。该
社曾出版“砂劳越现代诗选”及“悲喜集”,并举行过“新诗”展览。后来该社负
责人之一的方秉达(教员)调任第四省,活动告减少。今年十月一日该社在世界早报上编了一个副刊,名为“田”,注明“
砂劳越星座诗社文艺双周刊、双子主编”,每两星期出版一次。据闻该社正计划在十二月廿八日及廿九日举行一项作品展览会。
⒌
艺林文杜。砂劳越第三大城市的美里,过去也曾是砂华文艺活动的据点之一,由於汶莱本国没有出版华文报,该国作者的作品,便多在美里出版的报纸上发表(美里
为最接近汶莱而又有报纸出版的砂劳越市镇)。在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文组甚多,文艺副刊不少,后来文艺处於低潮,一切归於寂静。但,其中有一位作
者梁太明(原名梁如盛)在七十年代最初的几年内,每年年底都召集一些文化工作者,举行“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并将谈论内容整理发
表在美里日报新年特刊上。到了一九七四年三月九日,这一批作者,便联合起来,在美里日报上编一个文艺副刊,名叫“艺林文艺”,这
就是现在的“竹原”的前身。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五日,这批人士又出版了一份杂志,名为“艺林综合刊”,可
惜只出版一期即停刊,属八开型综合杂志。此刊物在美里印刷、发出,却是以古晋的“星座出版社”出版。上述作者们,在一九七四年九
月八日,组织了“艺林文社”社长是拿督谢晋新,主席是陈家盛。配合该社的成立,他们出版了一份八开型的特刊“艺林特
刊”,其中刊出一则“艺林综合刊启事”,说明第二期的“艺林综合刊”因星座诗社出版社被吊
销出版执照造成该刊“生产无期”,彼等自行申请“艺林出版执照”,声言已获批准,不久即可再和读者见
面。可惜后来因某些事故,其中一名主编离开美里,没有再见它出版。
⒍
砂劳越写作人协会。该会成立於一九七八年,会员人数不多,连砂华文艺作家巍萌亦不在内。该会会员主要分布在古晋,该会曾主办过一次征文比赛,优胜作品刊在
一九七八年五月出版的该会周年纪念特刊上,该会亦曾出版过两本书,即徐毅的言情小说“遇”与方秉达的诗集“趾外
”,前者被评为糖衣毒药(有关文章发表於星洲日报文艺春秋,古晋国际时报星期文艺曾加以转载),后者则为现代诗。该会正计划在十二月廿八及廿
九日联合星座诗社举办一项作品展览。该社今年一月一日在世界早报上编有“写作人”副刊,至年底时似乎没有看到。
七、文艺批评在砂劳越并不盛行,而七十年代尤然。在论争方面,虽有几次,却没有太大的影响。
一九七○年的文艺论争,主要发生在“现代派”与“非现代派”之间,双方由于对文艺的看法不同,争得非常
激烈,用辞也很不客气,最后也不了了之。
一九七八年,古晋的世界早报与国际时报“星期文艺”之间,曾发生过一次论战,事情由於狂奴在世界早报上发表了两首绝句,
“猫城文丐”指他有抄袭与剽掠郁达夫情作之嫌,争论由是开始,双方争了整个月,最后亦告不了了之。
关於文艺批评方面,七十年代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以下是我手上所收集的及我印象中与砂华文艺有关的评论文章与篇名:
| (1)评顾影集 |
克风作 |
发表於“教与学” |
| (2)评“种椒人家” |
冬百冷作 |
发表於南洋商报 |
| (3)评煜煜的“春晖” |
欧阳华作 |
发表於南洋商报 |
| (4)评介“京那巴丹岸河之恋” |
黄梅雨作 |
发表於南洋商报 |
| (5)评志群的“生活” |
扬声作 |
发表於南洋商报 |
| (6)评介“顾影集”东门草四郎的诗 |
杜绝作 |
发表於砂写作人协会周年刊 |
| (7)评徐毅的小说“遇” |
|
发表於星洲日报 |
| (8)低调的吟哦 |
薛铁龙作 |
发表於星洲日报 |
| (9)评田思的“赤道放歌” |
欧若作 |
发表於星洲日报 |
| (10)脆弱的豪语 |
符致而 |
发表於星洲日报 |
| (11)拉让江畔的歌声 |
叶鸣 |
发表於“乡土” |
以上诸篇,是针对砂劳越作者的文艺书籍所作的批评。当然,相信不只这些,但限於资料及记忆的不全,只在此列出,俾收“抛砖引玉”
之效。
就其他评论文字方面,我所知道的尚有如下几篇:
| (1)简评一百期来的“一中园地” |
林信作 |
发表於国际时报 |
| (2)评星期文艺的诗歌 |
田雁作 |
发表於国际时报 |
| (3)一年来的新激流(一九七五年) |
李流云 |
发表於国际时报 |
| (4)我对马华文艺前途的看法 |
巍萌 |
发表於南洋商报 |
| (5)怎样掀起本州文艺创作的风气 |
座谈会 |
发表於人民论坛报 |
八、整理文艺史料,也是文艺活动的一部份。在砂劳越,这方面的工作尚少人去做,愿将来有更多的作者从这一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可以校正他人的错误,一方面可
以让人们回顾砂华文艺的过去,以策励来兹。
在过去四年来(由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林英与李林逐年整理资料,写成了四篇“文艺界点滴”,今年又将四篇文章加以综合整
理,写成“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砂华文艺界点滴”,发表在一月十四日的星洲日报文艺春秋上,其实,
这类文章并非始自李林之文,在一九七一年的国际时报新年特刊上,李信天亦发表了“一九七○年文艺界点滴”,而浪威君也曾在文艺风
创刊号上写过“一九七一年本州文艺界”,巍萌君亦曾在一九七五年十月一日出版的国际时报七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过“漫
谈砂华文艺”,此外,西马的李锦宗也在西马报刊上发表过不少评介砂华文艺书刊的文章。
九、回顾七十年代的砂华文艺界,我觉得它虽不十分充实,但也绝不空白。然而,使我感觉得最强烈的,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坚持写
作的老作者和成熟作者不多,而文艺界的一员健将沈强(沈焕瑜)也在一九七九年逝世,(沈君死於疾病,年方四十馀岁,韦晕及巍萌曾写文章悼念他)目前在报章
副刊上写文章的,多数是新作者,有好些还是中学生。
(九)八十年代的砂华文艺(1980—1983)
进入八十年代的砂华文坛,要比过去几个时期来的热闹,作品不论在质和量上,都比前些时期有所提高,虽然八十年代只过去四年。这种现象,和近年来华人社会情
况的变化不无关系。
由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由於华人感觉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权益面对压力,而以华人为主的政党又不能有所突破,於是华人社会掀起了大团结运动,表现
在文艺上的,便是有更多的团体加入了推动文艺的工作,文艺副刊也较受到重视,出版条件也比过去来得好。例如砂华文艺的几个重要合集,都是在最近一两年出版
的。
这几年来的砂华文艺概况,我试分数个项目简述如下:
(甲)报纸副刊:
砂劳越现有六家华文日报,一家华文晚报,一家周刊和一家半月刊,大致上说,都有文艺副刊,但水准参差不齐,质量方面相差亦大。
(A)国际时报:国际时报是砂劳越最重视文艺副刊的报纸,其“星期文艺”,创刊於一九七六年十月,由田雁负责编,目前已出版至三
百馀期,曾发表了好些具有水准的作品。
国际时报的另一个文艺副刊是“新激流”,这是现存砂劳越历史最久的一个文艺副刊,已出版四百多期,编者是李流云。上述两个副刊的
主要作者,除吴岸、田思外,尚有黄叶时、英仪、石莹、林风、芸芸、默默、笔非、因原、雷韵等。
“学生月刊”是国际时报出版的一份十六开型刊物,内收中小学生习作不少,“一中园地”与“
三中教与学”原是报纸上的副刊,今年来已并入每期三十六页的“学生月刊”。
(B)国际周刊,已出版至七十馀期,内辟有“文艺版”。
(C)“诗华日报”分别在古晋、诗巫、美里三地印刷,文艺副刊不定期,古晋诗巫有艺林,少年笔耕及小朋友园地。美里版则有纯文艺
及刊期甚疏的山镇文艺(巴南文友编),油城文艺(诗里亚文友编)及长虹文艺(长虹文娱社编),汶中学生习作、奕中学生园地。
(D)世界早报,此报为八开型有三个副刊:
⒈田,双周刊,星期一刊出每期两版。
⒉学园,每逢星期二刊出,每期一版。
⒊写作人,是砂劳越写作人协会编的。
(E)马来西亚日报,有两个副刊:
⒈青年文艺,逢星期三出版,每期约半版。
⒉学园,每星期六出版,每期约半版。
(F)美里日报,有数个不定期副刊,包括竹原,汶中学生习作,奕中园地(此两副刊分别由汶中及奕中师生所编,交替在诗华及美里日报上刊登。)和培中季风。
(G)砂劳越晚报,它有四个文艺副刊:“星座双周刊”,为砂劳越星座诗社所编,主要作者有刘贵德、黄河影、廖玉樱、黄泽荣、夏培
桑、莹莹等,刘贵德曾发表他的“浮光掠影二十载”,谈他搞文艺的历史。此外,砂劳越晚报还有“校园”、
“艺宛”、“诗乡”
(H)大众报,为八开型半月刊,有两个文艺副刊:即“拉让文艺”和“校园”。
关於八十年代头几年的砂劳越华文报的,新闻工作者李福安曾有以下的描述:由於本州文艺刊物非常缺乏,一向来文艺刊物就不多,因此报章文艺副刊负起了相当重
要的推动文艺活动的责任。它也是主要文艺活动表现。本州的报章文艺副刊,以我个人的浅见,大约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第一,就是走现实主义路线的文艺副刊,这
类副刊水准虽然参差不齐,但朝着反映人生的方向去努力,目前可说是砂华文艺界的主流,作者多,篇幅也较多,大致上说,它们包括国际时报的“星
期文艺”、“新激流”,国际周刊的“文艺”,诗华日报的“青年文艺
”、“纯文艺”,砂劳越晚报的“艺苑”,马来西亚日报的“青年园地
”,大众报的“拉让文艺”,美里日报的“长虹文艺”和“油城文艺
”,其次是现代派的文艺副刊,作者和篇幅方面都比前者少,刊期也较疏,它们包括砂劳越晚报的“星座”,世界早报的
“田”、风行月刊的“走姿”与“诗专题”。第三类是学生习作园地,这方面的作
者比前两者多,篇幅也较多,主要发表高初中学生的作品,这些副刊是在提倡学生写作风气,培养文艺接班人方面功劳不小。它们包括国际时报的“一
中园地”、“三中教与学”,“学生月刊”,诗华日报的“少年笔耕
”、“学生园地”,砂劳越晚报的“校园”,民报的“课馀”,马来
西亚日报的“学生园地”,大众报的“校园”、美里日报的“汶中学生园地”、
“奕中学生园地”、“诗中园地”和“培中季风”。
(乙)书籍出版
至於文艺书籍出版方面,在过去两年,砂华文艺界出版了下列几本书:
首先要提到的是润土的“屑尘集”、在吉隆坡出版,全书厚达七十馀页,内收作者四十篇作品,一篇序与后记及锺夏田的一篇序文。售书
所得悉数捐作古晋兴安会馆大厦基金。
第二本是沈强的遗作“微风细雨集”,这本书收了作者生前选的四十一篇杂文,此外,还有杰伦为他作的序,小峰的“编后
话”,巍萌的追悼文章“悼沈强君”以及韦晕的“古晋河,静静地流”(这也是悼念文章)。
第三本是婆罗洲文化局出版的“小楼风雨”。这本书是在一九七七年印好,由於该局并入语文局,华文文艺书籍出版计划被搁置,直到一
九八○年正月才开始让读者购买。这本书包括三篇小说:甲,韦洲的“小楼风雨”、乙,黄琳芬的“海鸥”、
丙,海洋的“英吉利里”。
第四本是雪凝的“飘风拾零”,这是女记者俞希珍在八○年四月下旬出版的自选集,里内收了雪凝的小说和散文,其他还有人物专访和游
记。
再下来的一本是刘子政的“怀故集”,内收作者悼念叶华芬、谢松山、曾铁忱、韩槐准、曹聚仁、连士升、罗香林六人的文章及一些附
录。
第六本是“廖升诗集”。这是古晋中华总商会前任执行秘书廖升先生在一九八一年九月出版的诗集,里面收了他的旧诗词。
第七本就是在座的巍萌先生著的“青春的痕迹”,这是他的第七本著作,在一九八一年九月由马华写作人协会出版。
第八本是华总出版“牛车与轮子”。砂劳越第一省华人社团总会文教组,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到一九八二年三月间主办了第一届全砂华文文
艺创作比赛,成绩在五月间揭晓,优胜作品,已由华总出版。这一本优胜作品合辑,书名为“牛车与轮子”是取自散文组第二名得奖者因
原作品的篇名,副题为“砂劳越第一省华人社团总会主办第一届全砂华文文艺创作比赛特辑”,由华总文学组成员田思负责编辑工作。此
书为三十二开型,厚一百七十馀页,内收田思所写前言及比赛各组优胜作品,计公开散文组十篇,公开诗歌组八篇,公开小说组三篇,学生散文组八篇,此书每本售
价马币三元。
第九本: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出版“学生散文创作比赛优胜作品合辑”
古晋十六社团所统筹统办的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在一九八二年五月出版了一本学生散文合辑。该校华文学会,历年都有举办散文创作比赛,身兼该会指导老师的田
思;将该会历年来比赛的优胜作品编辑成书,书名为“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学生散文创作比赛优胜作品合辑”(一九七五—
—一九八一)。本书为三十二开型,厚达一百八十馀页,封面为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前景,封底为校中所立郭锡逢纪念碑。书内收有一中校长许兴梅的刊
首语、田思的后记和一中华文学会由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一年间历届散文创作比赛的优胜作品六十篇,作者多达五六十人。一九七七年,砂劳越南大校友会古晋分会
主办学生散文创作比赛,古晋中华第一中学(简称一中)学生取得优良成绩,因此一中学生得奖之作品亦收在内。
第十本:吴岸的“达邦树礼赞”
被新加坡文艺界誉为“拉让江畔三诗人”之一的吴岸,一九八二年八月间将他近年来的作品出版成书,书名为“达邦树礼赞
”,内收方修的序,作者怀念文坛前辈杏影的“永远的怀念“及六十二首新诗和一篇后记。六十二首诗又按写作时间顺序分
为三辑,即“静夜集”、“波浪集”和“碎贝集”。作者在后记中说:
“达邦树礼赞”并非是我最满意的作品,但达邦树却是家乡的树木中最令我喜爱的树,它高大无比,挺拔中充满秀丽。这就是我取
“达邦树礼赞”为书名的缘故。
第十一本:俞希珍的“雪凝选集”
古晋女新闻记者俞希珍,在一九八二年九月间出版了“雪凝选集”第二集,这是作者近两年来从事新闻写作的结集,内收作者的三十馀篇
专访与特写,厚达百馀页。这本选集虽然不全属文艺作品,但其中“神山之旅”及“树欲静而风不息—
—哀母亲之丧”,文艺气息颇浓。
第十二本:巍萌的第八本著作小说集“微波”。内收作者的短篇小说“微波”和另一篇“平安夜
”,厚一百五十页,由拉让出版社出版。
第十三本:田农的“文学与社会”;亦由拉让出版社出版,内收作者近二十年来的作品,包括“文艺生活”杂
志的发刊词,此外尚有一些文艺史料。
第十四本:砂劳越南大校友会古晋分会历届徵文比赛合集“砖瓦集”。内收该会一九七五、七七、七九及八一年徵文比赛的优胜作品,尤
其是八一年的书评比赛,别开生面,且成绩不俗。书厚一百七十页,由该会本身出版。
第十五本:鲁钝的第二本诗集“生命总要燃烧”,内收原甸和何达的序文,作者的新诗廿六首、旧诗词十二首及一篇后记,本书由香港国
际出版社出版,厚九十馀页。
第十六本:田思著“长屋里的魔术师”,这本书获得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文学出版基金”一九八○年度
散文组优秀奖,厚九十页,内收甄供的序文,作者的二十篇作品与后记,本书是作者的第二本著作。
第十七本:田思著“竹廊”,是作者的第三本著作,内收高青的序,新诗四十五首及一篇后记。本书获得福联会“文学出版
基金”诗歌组优秀奖。其中四首诗,曾获得南马文艺研究会“青年文学奖”。
第十八本:吴岸、田思合篇的砂劳越作者合集“串串椒实”,由居銮的曙光出版社出版,厚达二百三十馀页,内收田思的序文,十位作者
的十五篇散文,十二位作者的二十四首诗歌,五位作者的五篇小说,两位作者的三篇文艺批评及两位作者的广播剧。
第十九本:刘子政的“风下杂笔”,内收刘子政的散文及典故文章,富史料价值。
第二十本:抛砖集,全书厚八十馀页,内收砂劳越八位作者:沈济宽、陈少白、郑清益、沈盘祺、沈保耀、郑宪文、沈庆和、陈应桐的数百首旧诗词。
(丙)徵文比赛:
在徵文比赛方面,它在砂劳越来说,是重要的文艺活动,报章和社团都有举办,而本州作者参加州外的徵文比赛,也大有收获。
在本州,每年举办徵文比赛的报章有:诗华日报、马来西亚日报和美里日报,优胜作品都发表在新年特刊上,而每年举办徵文比赛的团体,则有一中华文学会,第一
省华人社团总会文学组等。此外,南大校友会亦曾举办过四届的徵文比赛。
(丁)文艺团体活动:
文艺团体活动:在过去两三年内,一些机构与团体也参加了文艺活动,除了前面所提到的一中华文学会之外尚有:
(a)第一省华人社团总会。砂劳越第一省华人社团总会,在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廿日正式成立了文学组,负责推动文艺活动及举办华总所设常年文学奖。委员包括巍
萌、吴岸、田思、润土、黄俊贤、英仪、郑少杭、黄叶时、李福安、李岗峤。该组负责主办的“第一届全砂华文文艺创作比赛”,分为公
开小说组、公开散文组、公开诗歌组及学生散文组,总奖金为三千二百元,参赛作品共一百廿三篇。
优胜作品,亦结集成册出版,题为“牛车与轮子”,已在前面介绍过。
第二届比赛也已在今年进行,成绩亦已揭晓。
(b)砂劳越星座诗社和砂劳越写作人协会,这两个团体除了在报章上编副刊(包括“田”、“星座”、
“写作人”和“走姿”)之外,也在一九八○年底联合举办过本地文艺作品欣赏会及展览,在一九八一年十二
月廿日至廿七日举办文艺周,并颁发常年文学奖。
(c)国际时报。该报十分重视文艺副刊,是砂劳越现有各报中,拥有文艺副刊篇幅最多的报纸,在一九八○年二月四日,曾假古晋跑马场极峰楼举行了一项文友联
欢会,到会新老作者文友约八十馀人,包括曾经出版书籍的巍萌、吴岸、鲁钝、田思、黄俊贤、梦羔子、东门草四郎、彭湘云、凡凡、林紫芳等人。郑宪文、黄俊
贤、巍萌、吴岸、田思等都在会上发言,针对文艺、出版、稿酬、文友团结、创作诸问题发言。有关此项文友联欢会,李南林曾写成报导,刊在国际时报
“星期文艺”版上,而黄俊贤君在过后写了一篇长文,题为“与文友谈谈”,三月十二日第二九六期开始,分
成十期在新激流副刊上发表。
(d)电台华文部文艺节目,多年来,电台也参与本地的华文文艺活动,电台的青年园地、文艺园地、话剧节目,在过去两年也发表了不少文艺作品。文艺园地方
面,每两周播出一次每次半小时,时间为星期四晚上八时十五分(过去是八时卅分)。从一九八○年开始,这个节目分为两部份,第一部份是文艺动态报导,介绍东
西马文艺活动及出版消息,第二部份则播出本地作者的作品。
(戊)其他动态:
这两三年来,砂华文艺界还有几件事情值得一提:
(A)电台空中座谈会谈砂华文艺
一九八二年二月间,砂劳越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华文部主催一项座谈会,题目是“砂劳越华文文艺的过去与现在”。座谈由古晋国际时报副
总编辑李福安主持,参加座谈的是砂华文艺界三位资深写作人,他们是吴岸、巍萌和田思。座谈会中,他们曾对下列主题发表意见:
⒈砂劳越是不是文化沙漠;
⒉砂华文艺的定义是什么?
⒊砂华文艺的回顾。
⒋砂华文艺的现状。
这项座谈会录音在二月四日晚上八时十五分播出!其内容经李流云整理后,发表在五月二十日出版的华声季刊和六月六日及六月九日的星洲日报文艺春秋版上。
(B)新加坡写作人访问砂劳越
新加坡写作人协会一行十三人,在该会会长黄孟文博士率领下,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四日抵达本州,进行一周访问,团员之中,包括陈彦、从今(何必问)、雨青、烈
浦、莫可、民迅、李艺、陈淑华等。他们在十二月四日飞抵诗巫,当晚与当地写作人及文友举行座谈会,七日乘快艇抵达古晋,受到巍萌,吴岸、田思、骆义平等人
的欢迎。
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访问团在古晋的高潮节目,是跟本地写作人举行座谈会。
这项座谈会於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晚上八时开始假福建公会华总办事处举行,由华总文教组属下文艺组主催,吴岸任主席,出席者共五十八人,包括文学组八名成
员及其他本地写作人。
在座谈会上,骆义平致欢迎词,黄孟文和陈彦介绍新加坡文艺界,李福安则简介砂华文艺现况,双方还对稿酬、文学奖金、出书、写作路线,写作经验等交换了意
见。两位新加坡写作人雨青和陈彦还即席朗诵诗歌。
(C)西马报纸副刊介绍本州文艺活动
本州作者,个别投稿到西马华文报文艺副刊的,常有听见,一九八二年,西马报章亦介绍了一些本州的文艺动态。除了前面所提刊载“砂华文艺的过去
和现在”和南大校友会主办书评比赛优胜作品以外,尚介绍过华总主办文艺创作比赛(六月二日星洲日报文艺春秋版),并曾出版两期砂华文艺作品特
辑(八月一日及八月四日星洲日报文艺春秋版)。而马仑也在南洋商报上介绍过几个本州写作人。